知乎上有個問題,某君有錢了,想把欠的50萬房貸一次性還清,不知道劃算不劃算,其實網絡上也有個觀點,就是很多人后悔把房貸還清了,為什么會后悔呢?看看下面的回答。
因為從長遠來看,進行一些低風險簡單的理財,最終利息收益是高于房貸所產生的利息的。
接下來,我為大家舉一個形象點的例子。
不以樓主的50萬為例子,以我自身的34萬房貸為例子。
所謂提前還貸款,其實就有點像,在有能力全款買房的情況下,貸款和全款買房這兩者的區別。
比如說
我準備買房,總價58萬,但我身上只有24萬,假如我父親那里還有34萬,加上剛剛好,我可以全款。
但是,我父親不知道我要買房,剛好在前幾天把34萬買了中國銀行的一個5%的5年定期。每年按期取息,一年能有1.7w的利息。
這下我只有去貸款了,恰好辦理貸款也是那家中國銀行,貸了34w,20年,利率5.39,每月還2317元。
尷尬了,同樣的金額,存款只有5%,貸款卻有5.39%。
但20年后,我居然還賺了,你能信?
但結果是什么呢?
20年房貸我一共要還2317*12*20 = 556080元
20年我的存款卻變成了:本金340000+利息340000*0.05*20= 680000元
算下來了我賺了123920元。
這個沒錯吧。
那么問題來了,銀行是傻了嗎
反過來想,可不可以這樣認為,銀行把錢借給我,然后我用他借我的錢去投資他,結果我還賺了。
空手套白狼呀。
當然不傻,借我34w,我又在他那里存了34w,相當于銀行的本金并沒有減少。
但我呢?每個月卻要給銀行2317元,一年是27804元,當然父親的存款有利息,有17000元一年,他拿給我補貼我還房貸,算下來,我每年還得給銀行10804元,算下來每個月得給銀行900元的樣子。
5年后,我給了銀行54020元,這時候父親的5年定期到期了,本金可以取出來了。我可以一次性還掉銀行貸款,但我不想還,因為前5年還款銀行的錢,大多數是利息。而此時也沒有更好的理財方式,父親又存5年。但越往后面,越沒有提前還款的必要了。就這樣5年又5年。
就這樣10年過去了,我給銀行108040元。
十年算下來,銀行一分錢沒給我,我卻給了銀行108040元。
然后20年過去了,我一共還給了銀行216080元,對不對?
好吧,這20年,銀行一分錢沒給我,我卻給了銀行216080元,這時候,房貸終于還完了。而父親取出了34w存款本金。
這時候,34w本金屬于我們家,房貸也還完,不欠銀行任何錢了。但在前20年,我一共給銀行216080元,所以總共我賺了多少呢?
沒錯,賺了123920元
那么,我們可不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,我每個月往銀行還房貸的900元,相當于我每個月往定存900元,一共存了20年?20年到期一共取了34w出來。
這個利息高嗎?我們用基金定投公式來算,算出來年化收益率才4.15%,現在支付寶很多貨幣基金都比這個高。
評論區有一些朋友,其實說得也沒錯,但出發點不一樣。
評論區朋友的觀點是,34萬拿去理財,那么房貸就和自己平常收入沒啥關系了,必須從這34萬的理財收益中來,利息不夠的,就動本金來補貼,所以本金遞減,利息自然也遞減,我那套算法自然也不成立。
聽上去有道理,實際一般人都不會這么干。
像題主,每個月近萬元的收入,算他房貸50萬,5.6的利率,算20年,等額本息,月還款3467元。
如果50萬理財,5個點的利率,每個月可獲得2083元的利息收入,最終還給銀行的是1300多元。
對于月工資近萬元的他,1300元的房貸,為什么要用到50萬的本金?
并且,基于一個已成事實的前提是,一次性把錢還給銀行后,那50萬和你沒關系了,你動不了。在50萬動不了這個前提下,我們用來理財,20年不動這個本金。這樣比較才公平。
我們本來就是用固定的本金產生不變的利息收入乘以時間的力量,從而打敗房貸本金遞減利息遞減的一個過程。
有人說用工資還1300的房貸,這不是一個籃子的錢嗎?是,但也不是。
是一個籃子的錢,但分工不同。
理財的50萬相當于一個生蛋的金雞,但目前樓主的月收入本來夠生活,也夠開支,為什么要把生蛋的金雞捉拿殺了?
有人說,萬一有一天收入變低了,甚至失業沒收入了,那只有動用50萬本金了?
那就更沒有可比性了,人生風險很多,就算你今天一次性還完房貸,說不定哪天因為事情還得把房子給賣了,或者又去抵押給銀行,用更高的利率去貸款。
我說的只是一個理論上的建議,任何理財計劃都是一個理論,然后在生活中不斷調整與優化的過程。就像大家都宣傳基金定投,每月定投2000或者1000,理財上都是可以賺錢的,但萬一有一天失業了,甚至因為某種原因長時間找不到工作,定投不下去了,但投資部金額還是虧起的怎么辦?
在人生起伏面前,有的問題根本沒有答案,無論怎么選擇,你都有風險。
文章來自理想青年工作室公眾號:lxqn888,大家可以搜索理想青年工作室或者lxqn888選擇關注。
已有1位網友發表了看法:
發表評論